ST百利:湖南百利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年度报告摘要
公告时间:2025-04-29 19:56:16
公司代码:603959 公司简称:ST 百利
湖南百利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4 年年度报告摘要
第一节 重要提示
1、 本年度报告摘要来自年度报告全文,为全面了解本公司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未来发展规划,投资者应当到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www.sse.com.cn网站仔细阅读年度报告全文。
2、 本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保证年度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承担个别和连带的法律责任。
3、 公司全体董事出席董事会会议。
4、 天职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为本公司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5、 董事会决议通过的本报告期利润分配预案或公积金转增股本预案
公司拟定2024年度不进行利润分配,也不进行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
第二节 公司基本情况
1、 公司简介
公司股票简况
股票种类 股票上市交易所 股票简称 股票代码 变更前股票简称
A股 上海证券交易所 ST百利 603959 百利科技
董事会秘书 证券事务代表
姓名 李良友 张宏蕾
联系地址 岳阳市岳阳经济开发区巴陵东路388号 岳阳市岳阳经济开发区巴陵东路388号
电话 0730-8501033 0730-8501033
传真 0730-8501899 0730-8501899
电子信箱 zqb@blest.com.cn zqb@blest.com.cn
2、 报告期公司主要业务简介
1.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1)新能源行业
①行业现状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和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能源和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世界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两个突出问题。为缓解能源与环境危机,各国纷纷将节能减排、绿色发展作为国家战略,开始加大力度发展新能源。新能源行业正逐渐成为推动全球能源转型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持续支持,新能源行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共同努力下,新能源行业将继续加强技术创新和产业链整合,推动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为实现全球气候目标和可持续发展贡献重要力量。
②行业发展
近年来,全球新能源行业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以太阳能和风能为例,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2024 年中国新能源产业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展现出蓬勃的生机与广阔的前景。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技术不断创新;风力发电装机容量稳步增长,海上风电发展提速;储能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锂离子电池储能占据主导地位。
报告期内,全球新能源行业延续高速增长态势。据 EVTank 数据显示,2024 年全球新能源汽
车销量达到 1,823.6 万辆,同比增长 24.4%。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带动下实
现持续增长。根据 SNER 数据显示,2024 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总量 894.4GWh,同比增长 27.2%。
预计 2025 年中国汽车整体市场将稳中有进,新能源汽车销量约 1650 万辆(含出口),同比增速接近 30%,渗透率超过 50%。
③行业政策
为促进新能源产业的持续发展与质量提升,国家明确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推动新能源行业的发展。2024 年,为达成“十四五”节能降碳约束性指标,国务院颁布了《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其中涵盖化石能源消费减量替代、非化石能源消费提升及钢铁行业节能降碳等多项重点任务。同时为应对能源转型挑战,国家提出了《关于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指导意见》,强调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和灵活性,同时增强配电网对分布式新能源的接纳能力。另外,为进一步优化新能源领域财政资金使用,并完善金融支持措施,《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得以发布,旨在通过政策扶持促进新能源产业健康发展。此外,为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国家能源局提出加速推进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通过智能电网等技术手段延伸拓展能源网络,构建能源智能调控体系。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为新能源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
④新能源汽车
在我国大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产业近年来迎来蓬勃
发展,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攀升。据中汽协数据显示,2024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
1288.8 万辆和 1286.6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 34.4%和 35.5%,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
销量的 40.9%,较 2023 年提高 9.3 个百分点,我国新能源汽车已连续 10 年位居全球第一,中国
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全球占比超过 60%。随着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对新能源汽车的大力支持,以及国家和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经济性、环保等方面的技术要求的日益提升,轻量化、电动化已成为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和趋势。
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迅猛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为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加快汽车强国建设步伐,《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应运而生,该规划描绘了到 2025 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占汽车新车销售总量 20%左右的发展愿景。在2024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四次提到新能源汽车,并在“2024 年政府工作任务”中明确“巩固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先优势”、“提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以及“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更彰显了我国加快汽车智能化转型的决心。
动力电池方面,国内市场受益于新能源新产品迭代迅速,带动动力电池装机提升。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 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 548.4GWh,累计同比增长 41.5%。不过受行业产能短期供求错配影响,动力电池行业依然存在激烈竞争,国内各家动力电池厂商扩产步伐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动力电池设备需求增速有所放缓。
⑤新能源锂电池材料
2024 年,我国锂电池产业继续保持着稳健的增长势头。根据锂电池行业规范公告企业信息和
行业协会测算,去年全年,我国锂电池总产量达到了 1170GWh,较 2023 年实现了 24%的显著增长。行业的总产值更是突破了 1.2 万亿元大关,彰显了产业的强劲发展动力。电池环节,全年消费型、储能型和动力型锂电池产量分别为 84GWh、260GWh、826GWh。锂电池装机量超过 645GWh,同比增长 48%,显示出市场需求的持续旺盛。在锂电池的原材料供应方面,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
和电解液的产量分别达到了约 310 万吨、200 万吨、210 亿平方米和 130 万吨,各项数据均实现了
超过 20%的同比增长。
新能源锂电池材料、功能性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行业作为战略新兴产业与先导产业同时受国家相关产业政策支持,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锂离子电池属于新能源产业,面对日益紧迫的环保压力,我国出台了多项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大力支持锂离子电池材料行业的整体发展。《“十四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政策的出台促进了锂离子电池材料行业的健康发展。
2024 年 6 月,工信部发布《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24 年本)》,文件明确指出,将引
导企业转变发展策略,减少单纯追求产能扩张的制造项目,而是鼓励企业加强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质量并降低生产成本。
2024 年 11 月,四部门印发了《国家锂电池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4 版)》。文件指出,
锂电池产业是推动新型智能终端、电动交通工具、新能源储能等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推广新型储能、发展未来产业的重点领域。储能型锂电池是应用于电力储能、通信储能、应急储能等领域的锂电池。此次的安全与性能标准主要涵盖消费型、小动力型、大动力型和储能型锂电池的安全标准、性能标准要求等。
⑥新能源装备
新能源装备主要包括太阳能技术装备、氢能技术装备、核电技术装备、生物质能技术装备、风能技术装备、地热能技术装备、化学电源、新能源汽车和海洋能技术装备等。近期,新能源装备行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一方面,各国政府纷纷出台支持新能源发展的政策,为新能源技术装备行业提供了市场机遇;另一方面,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降低,新能源产品逐渐受到市场的青睐。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火爆,销量和产量均保持高速增长。同时光伏和风电等新能源领域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此外新型储能项目也在加速落地,都为新能源装备制造业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随着互联网、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制造业的生产方式也在发生着深刻变革。新能源装备企业也将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不断深化自主研发和自行设计能力,逐步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无人化、数字化。各生产厂家在研发设计、工艺规划、生产制造、试验监测等环节,将依托计算机、信息技术、工业自动化等领域的技术成果,建立高精度、智能化控制模型,形成数据库和大数据优化策略、质量评价和控制机制,从而实现设备生产的精确控制及产线效率提升,进而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实现行业优化升级。
在全球对新能源战略持续深化和技术不断突破的大环境下,新能源装备的性能和效率将不断提高。同时,新能源汽车、光伏产品等新能源产品的普及和市场的接受度不断提高,新能源装备的市场需求也将持续增加。此外,储能技术、氢能技术装备等领域的创新和发展也将为新能源装备行业带来新的增长点。未来,新能源装备行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
(2)石油化工行业
①行业现状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起步期,也是我国由石油化工大国
向强国跨越的关键五年,我国石化行业也同样面临由石化大国向石化强国转型升级压力。据国家
统计局数据,2024 年石化行业实现营业收入 16.28 万亿元,比上年增长 2.1%;利润总额 7897.1
亿元,比上年下降 8.8%;进出口总额 9488.1 亿美元,比上年下降 2.4%。石化全行业营业收入连
续 3 年稳定在 16 万亿元左右,占全国规模工业营业收入的比例稳定在 12%左右,继续为工业经济
增长作出重要贡献。石化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达 3.22 万家,比上年增加 1676 家,“十四五”期间石化企业数量稳定增长,表明石化行业生产运行整体平稳。
近年来,随着工业大规模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工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环境矛盾越来越突出,世界各国人民环保意识日渐增强。政府部门开始高度重视化学工业带来的环境污染,积极推进节能减排,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并先后出台了多项产业政策,鼓励环保型石化产业的发展,鼓励石油化工行业加大末端产品的深度加工和回收利用,减少对于大气、水资源的直接排放。我国石油化工产业因产值规模巨大、国民经济地位重要及生产环节高耗能等特性,站上了碳中和战略实施的关键领域。碳达峰、碳中和作为科学、健康、绿色的发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