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川智能:2024年年度报告摘要
公告时间:2025-04-23 22:03:35
公司代码:688022 公司简称:瀚川智
能
苏州瀚川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4 年年度报告摘要
第一节 重要提示
1、 本年度报告摘要来自年度报告全文,为全面了解本公司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未来发展规划,投资者应当到 http://www.sse.com.cn 网站仔细阅读年度报告全文。
2、 重大风险提示
公司已在本报告中详细阐述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和应对措施,本年度业绩亏损的主要原因敬请查阅本报告第三节“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四、风险因素(二)业绩大幅下滑或亏损的风险。
3、 本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保证年度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承担个别和连带的法律责任。
4、 公司全体董事出席董事会会议。
5、 容诚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为本公司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6、 公司上市时未盈利且尚未实现盈利
□是 √否
7、 董事会决议通过的本报告期利润分配预案或公积金转增股本预案
经容诚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审计,公司2024年度合并报表中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10,298.83万元,截至2024年12月31日,母公司累计可供分配利润-50,632.60万元。
公司2024年度利润分配方案为:不派发现金红利,不送红股,不以公积金转增股本,所余未分配利润全部结转至下一期分配。
公司2024年年度利润分配方案已经公司第三届董事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监事会对利润分配预案进行了审核并提出审核意见,该利润分配预案尚需经公司2024年年度股东大会审议通过。
8、 是否存在公司治理特殊安排等重要事项
□适用 √不适用
第二节 公司基本情况
1、 公司简介
1.1 公司股票简况
√适用 □不适用
公司股票简况
股票种类 股票上市交易所及板块 股票简称 股票代码 变更前股票简称
A股 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 瀚川智能 688022 不适用
1.2 公司存托凭证简况
□适用 √不适用
1.3 联系人和联系方式
董事会秘书 证券事务代表
姓名 鄢志成 洪雨霏
联系地址 苏州工业园区听涛路 32 号 苏州工业园区听涛路 32 号
电话 0512-62819001-60163 0512-62819001-60163
传真 0512-65951931 0512-65951931
电子信箱 IRM@harmontronics.com IRM@harmontronics.com
2、 报告期公司主要业务简介
2.1 主要业务、主要产品或服务情况
(一)主营业务情况
1.主要业务
公司聚焦电连接智能装备一个业务方向-即电连接智能装备领域,集中优势资源打造核心竞争力,基于多项单元化、模块化标准平台,为客户提供柔性、高效、专业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及标准化单机与整线设备。
十余年来,公司积累了大量国内外知名客户,并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基于此,公司的优势业务—电连接装备领域的行业地位进一步巩固,竞争优势也愈发凸显;同时,基于电连接装备先发力于汽车智能制造业务的技术优势,公司也在 2024 年积极探索并落地人工智能算力中心领域智能装备业务机会,并逐步建立了独特优势。
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没有发生重大变化。
2.主要产品及服务
公司致力于为客户提供电连接智能制造装备,敏锐把握汽车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算力中心两个重要机会,精准捕捉市场动态,顺势而为推动业务增长。2023 年公司提出“产品线”管理逻辑;进入 2024 年,公司继续围绕“产品线”深化市场、营销、供应链、质量、交付等全方位管理。公司在汽车行业具有丰富的智能制造装备项目实施经验,为客户提供专业的解决方案,助力客户提升生产力。
公司聚焦“新四化”,赋能汽车“智”造与人工智能算力中心,一方面通过标准化转型提高复线能力,缩短客户产品交付周期,赋能客户提质增效,提高客户生产力;另一方面通过紧密结合客户新技术与新业务方向,与客户共同研制新型定制化产线,提升客户技术壁垒,赋能客户提升行业竞争能力。
目前公司电连接智能装备主要由 6 大智能制造产品线组成,分别为:插针机自动化解决方案,
高速传输线束自动化解决方案,板端连接器自动化解决方案,线端连接器自动化解决方案,传感
器自动化解决方案,电控自动化解决方案等。
在新能源智能装备制造方面,主要包括小圆柱电池装配设备、大圆柱电池装配设备、钢壳电池装配设备以及乘用车换电站与商用车换电站等。
2.2 主要经营模式
1.盈利模式
公司盈利主要来源为向汽车、人工智能算力中心及新能源等多个领域的不同客户提供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公司主要采用“以销定产、以产定购”的定制化经营模式。公司生产经营活动围绕客户订单展开,在签订销售合同后,根据合同安排采购与生产,生产完成后进行安装调试及验收交付。
2.采购模式
公司所提供的产品分为标准类产品及非标定制类产品。标准类产品会结合市场预测与实际订单情况,通过 S&OP 机制动态调节库存水平,采取“备货采购”和“以产定购”相结合的采购交付模式。定制类产品会与客户充分沟通并在确认解决方案的前提下,采用“边设计、边采购、边生产”的采购交付模式,来保证客户各项需求。所有物料采购均由采购部门按职责协同 SAP,通过 SRM系统分别履行,包括采购计划下达、供应商认证、询比议价、采购、检验、出入库等工作。公司建立了完善的合格供应商管理制度及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通过质量、交付、成本控制、服务响应等各项能力来认证合格供应商,定期对供应商物料的质量、价格、交付及服务情况等进行动态绩效考评和帮扶,并根据供应商的绩效表现,优选并培养了一批稳定的战略供应商伙伴,保证了关键物料供应的质量稳定性和及时性。
3.生产模式
公司针对定制化产品主要采用“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依据客户需求进行智能制造装备的定制化生产,公司在取得订单后会按照客户需求时间制定生产计划。同时公司已建立并逐步完善部分产品单元、产品模块标准化、平台化、系列化。依托产品标准平台和技术标准平台,公司能够快速根据下游客户的具体需求,将工艺、系统等多项模块进行有机组合,以标准产品平台+定制单元支撑定制化解决方案。另外,针对公司部分标准类产品为了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公司会根据市场预测做适度库存生产。
4.销售模式
公司主要采用直销模式,公司项目订单的获得主要通过以下方式:(1)公司销售人员、方案专家以及项目管理人员等与潜在客户进行沟通、交流,深入了解客户内在需求,为客户制定个性化的产品设计方案,获得客户认可,进而获取客户订单;(2)在与客户建立合作关系后,公司通过高质量的订单交付获得客户的信任及认可,进一步增强客户黏性,从而获取后续更多的订单;(3)通过公开投标、参与各类行业展览、国内外行业会议、网站等方式进行市场培育,积极拓展宣传和销售渠道,扩大公司品牌影响力,以获取更多项目资源。
2.3 所处行业情况
(1). 行业的发展阶段、基本特点、主要技术门槛
根据中国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 年修订),公司所属的行业为制造业
门类中的专用设备制造业(行业代码为 C35)。根据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2017),公司所属行业为制造业门类里的专用设备制造业(行业代码为 C35),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公司产品和服务属于我国当前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1)行业发展阶段
近年来,全球高端装备制造行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增速稳健。随着各国政府对高端制造业的重视和支持,以及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高端装备制造行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性能不断提升,市场需求也日益旺盛。特别是在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等领域,高端装备制造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市场规模快速增长。
为推动智能制造行业的发展,现阶段国家出台的诸多扶持政策和法规,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良好的政策环境。2023 年 12 月再次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除此之外,“十四五”规划将高端装备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 年《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明确设备投资年均增长 25%。
当前我国智能制造装备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局部领域已有成熟案例落地,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的进程持续加速。在全球经济压力增大的背景下,智能制造成为少数仍保持快速增长的行业之一。智能制造装备供应商结合自身业务的特点,围绕企业智能制造需求,基于制造企业现有状况提供多样化的解决方案,比如实现过程监控、柔性化生产制造、精益化管理运营等。其中,实现车间生产数据实时采集、提升车间的操作自动化、生产管理精细化、装备应用智能化成为当前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供应商的主要业务,也是市场接受度较高的领域。
(2)基本特点
智能制造应用市场巨大。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具有以下特点:1.产业关联度高,与下游行业发展密切相关;2.产品成套性强,需要各环节之间紧密配合。因此产品研发周期较长,对企业的专业化研发技术能力要求高。目前我国工业经济规模已位居全球首位,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智能制造需求旺盛,中国将会是最大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市场,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市场呈现巨大潜力,智能制造装备供应商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服务化成为新的增长点。企业通过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服务解决方案,如设备维护、升级改造、技术培训等,增强客户粘性,拓展市场空间。服务化不仅提升了企业的盈利能力,也推动了行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绿色化成为必然要求。各国政府纷纷出台环保法规,鼓励企业采用环保材料、节能技术和清洁能源,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同时,消费者也对环保产品越来越青睐,推动了高端装备制造行业的绿色化发展。
行业竞争者技术参差不齐,高端市场门槛较高。部分竞争者起步较晚、规模较小,存在研发能力薄弱、缺乏核心技术及自制装备、项目实施经验不足等问题,业务往往集中于搬运、码垛等中低端应用领域,侧重于外购机器人、机械臂等装备的简单集成与应用,仅能实现自动化。无法做到真正的智能化,而在全球知名厂商核心生产工艺等高端应用领域,由于工艺复杂,定制化及智能化要求较高,进入门槛较高。在该领域,欧美发达国家拥有较强的制造技术基础、较为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及强劲的创新能力,其智能制造技术水平也处于领先地位。而国内少数公司经过
持续的研发技术投入及项目经验积累,已经开始涉入全球知名企业关键生产环节,实现进口替代,甚至抢占国际市场。目前我国智能制造装备行业的技术水平有了明显提升,在装备连续性、制造品质可靠性、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