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井股份:松井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2025-002)
公告时间:2025-05-08 16:43:10
证券代码:688157 证券简称:松井股份
松井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编号:2025-002
特定对象调研 分析师会议
投资者关系活动 □媒体采访 □业绩说明会
类别 □新闻发布会 □路演活动
□现场参观 □其他
时间 2025 年 5 月 8 日
地点 线上会议
参会人员 富国基金、华夏久盈、高毅资产、广发基金、泓德基金等,详见附件(一)
董事长、总经理:凌云剑
上市公司接待 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熊开阔
人员姓名 证券事务代表:司新宇
投资者关系主管:吴丹婷
2024 年度暨 2025 年一季度基本情况介绍:
回顾 2024 年年报,公司就以下四点进行重点报告:
(1)销售收入、利润规模创近三年新高
2024 年公司经营业绩稳健增长,实现营业收入 74,552.65 万元,同比增长
26.41%;实现利润总额 9,278.46 万元,同比增长 8.26%;实现归属于上市
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8,639.55 万元,同比增长 6.52%。
投资者关系活动 (2)竞争优势与产品力构筑了高毛利基础
主要内容介绍
2024 年,公司综合毛利率 48.85%,维持在高水平。公司长期积累的优质客
户资源、稳固持续的客户合作关系、有竞争力的产品矩阵和强大的研发成
果转化技术实力,共同构筑了高毛利基础。
(3)规模效应逐渐显现
随着公司营收规模的持续扩大,规模效应逐渐显现。首先,研发费用率开
始下降,2024 年公司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 14.14%,较 2023 年度
的 15.31%下降 1.17 个百分点;其次,剔除股份支付影响,管理费用率亦开
始下降,2024 年度公司管理费用率为 10.31%,较 2023 年优化 0.11 个百分
点。同时,公司通过成功举办全球技术峰会等进行了品牌建设方面的长线投入,以提升品牌势能,充分展示公司在新型功能涂层材料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技术实力,销售费用同比增长 48.46%,为后续销售蓄力。
(4)业务开拓取得多点突破
具体各业务领域来看,2024 年,公司在高端消费电子领域实现营业收入60,729.20 万元,同比增长 26.87%。这主要得益于:公司与北美消费电子大客户的合作持续深化,业务边界不断拓宽,产品品类从涂料延伸至油墨;以国内 H 大客户系列旗舰机项目为标杆,成功推动拓印等技术在小米、荣耀、OPPO、VIVO 等众多终端的全面拓展;AF 产品取得多个战略模厂客户认证并导入量产;准分子工艺初步开发成功并完成首个项目落地。
在乘用车领域,公司业务呈现强劲发展势头,实现营业收入 12,787.41 万元,同比增长 29.58%,其中第四季度单月收入突破 1,500 万元,整个季度实现营业收入 4,867.32 万元,同比增长 51.57%,环比增长 49.64%。公司构建了“品牌终端-T1-模厂”三层稳固且高效的营销架构,聚焦战略头部客户,凭借差异化竞争优势,持续深化与国内外知名整车及汽车零部件厂商的业务合作。
在特种装备等战略新兴领域,公司成功交付新能源电池行业全球首创中国首发的材料、工艺设备一体化电芯绝缘 UV 喷墨打印样板工程,并斩获多条标准线订单;在航空航天领域,公司持续推进与下游客户对接合作,目前适航认证已完成取样,进入产品交互式合作开发阶段。
2025 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5,311.62 万元,同比增长 13.24%,连续 8 个季度保持同比增长势头。其中,在高端消费电子领域,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1,253.73 万元,同比微增 0.37%,在乘用车领域,公司实现营业收
入 3,796.76 万元,同比大幅攀升 78.17%,延续了 2024 年第四季度以来的
强劲增长势头。
主要交流问题及答复:
1、请介绍公司在乘用车领域的业务进展情况?
答:近年来在一系列的政策扶持以及市场需求相互作用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形成技术领先、体系完善、竞争力突出的发展格局。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4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达到 40.9%,发展进程加速,带动上游新型功能涂层材料需求生态发生变化。在此背景下,公司
乘用车涂料领域的业务在稳步推进中。
在客户端,公司已构建起“品牌终端-T1-模厂”的营销架构,凭借差异化的创新工艺、领先的技术优势、高效的服务响应机制,持续深化比亚迪、北美 T 公司、吉利、蔚来、理想、小鹏、华为、小米、延锋、敏实集团、新泉股份等国内外知名整车及汽车零部件厂商的业务合作。值得注意的是,以蔚来、小鹏、理想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预期将在 2025 年度推出多款重磅车型,有望进一步打开公司乘用车领域业务增长的空间。
在产品端,公司实现了“从内饰到外饰、从小件到大件”的突破,多个新产品系列逐步量产。特别是在扰流板、保险杠等外饰大件涂层材料市场,公司正在斩获多个客户、多个车型的订单。同时,公司积极推进汽车原厂 OEM涂料、修补涂料等产品的客户对接与试点落地,为全面进军汽车车身涂料市场做好准备。此外,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领域,公司自主研发的 UV 绝缘油墨可用于提升电池在高电压及大电流情况下的绝缘性能,以及在复杂使用环境下的耐老化性能,有效规避电池外壳出现锈蚀造成漏液或击穿短路等风险,进一步提升电池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目前,该产品新增下游锂电池平台公司客户认证,并获取量产新订单。
在销售端,随着公司获取乘用车领域战略客户的明星车型及项目数量的增加,2025 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 3,796.76 万元,同比大幅攀升 78.17%,延续了强劲增长的势头。
2、随着乘用车领域业务规模的扩大,如何维持毛利率水平?
答:公司将主要从产品竞争力提升和成本优化两个维度协同推进。一方面,公司致力于自主研发树脂、色浆等核心原材料,树脂是决定涂层性能和涂料成本的关键原材料,色浆则对汽车的美观和耐用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具备其自主生产能力不仅能有效强化产品性能优势,更能通过核心材料环节的成本把控为整体盈利能力提供支撑。目前,公司正积极构建涵盖乘用车零部件涂料、乘用车原厂 OEM 涂料、乘用车修补涂料的全产品线布局,随着这一布局的逐步完善,具有技术优势的差异化产品将逐步显现规模效应,进而推动整体产品结构的持续优化。另一方面,公司将持续完善从原材料采购到供应链管理的全流程成本管控体系,为维持毛利率水平提供保障。3、公司在高端消费电子领域的发展规划?
答:一是深化与头部战略客户的合作,进一步深耕存量市场。消费电子是经济活动中创新最活跃、影响最广泛的终端领域之一,伴随着下游高端消费电子产品的快速迭代和技术升级,新型功能涂层材料行业也进入创新升
级阶段且市场需求显著增加。公司深耕高端消费电子涂层领域多年,凭借过硬的技术实力和高效的服务响应机制,赢得了北美消费电子大客户等头部核心战略客户的长期信赖,并与众多全球知名终端客户建立了稳固且深入的业务合作关系。公司将紧跟下游头部终端客户需求,致力于在技术创新与客户服务上双管齐下,持续提升市场份额。
二是利用差异化的创新工艺,积极开拓增量空间。公司积极夯实产品“研发一代、储备一代、应用一代”路径,一方面以国内 H 大客户系列旗舰机项目为标杆,成功推动拓印等技术在小米、荣耀、OPPO、VIVO 等众多终端的全面落地,截至一季度末,公司与客户在进行交互式研发的拓印技术项目超过 25 个,是去年同期的 3 倍多;另一方面,积极拥抱创新与变革,率先推出准分子涂层材料解决方案,该方案凭借其卓越的 CMF 表现脱颖而出,有望成为创新的又一典范。基于头部客户的规模化应用经验,公司依托已形成的创新优势与技术积累,持续增强技术转化效率与效果,为开拓新客户群体、拓展新业务领域注入强劲动力,进一步巩固并扩大市场领先优势。三是完善“涂料、油墨、胶黏剂”三合一产品体系,强化综合服务能力。在高端消费电子领域,除涂料产品外,油墨及胶黏剂产品等功能性涂层材料市场同样蕴含着巨大的潜力。目前,公司在与北美消费电子大客户的合作中,已成功实现产品线从涂料到油墨的延伸。后续公司将在油墨及胶黏剂领域不断渗透、发力,多轮驱动公司高端消费电子业务的长远健康发展。4、请介绍公司动力电池绝缘涂层项目的未来发展前景?
答:在技术层面,公司自主研发的电芯绝缘 UV 喷墨打印技术优势明显,粘接强度高、覆盖更加均匀、无遮蔽且精度高,可显著提升电池在高电压及大电流情况下的绝缘性能,同时在复杂使用环境下还兼具极佳的耐老化性能,能够有效规避电池外壳出现锈蚀造成漏液或击穿短路等风险,进一步提升电池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在商业化落地层面,2024 年公司成功交付新能源电池行业全球首创中国首发的材料、工艺设备一体化电芯绝缘 UV 喷墨打印样板工程,实现了电芯制造末端绝缘保护制程的突破性变革,更将一次性良率提升至 99%以上极致水平,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以此为契机,公司又成功斩获多条标准线订单,并开创性设计出电池水冷板打印解决方案,UV 喷墨打印数字涂装技术的商业化规模应用正逐步铺开。
在政策层面,工信部近期发布的《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新国标明确要求电池系统需满足“不起火、不爆炸”及更高绝缘电阻标准,或
将驱动市场对动力电池新的绝缘技术的需求从“可选”转向“必选”。
未来,公司将对电芯用绝缘 UV 喷墨打印项目持续升级迭代,构筑技术代差
优势,同时深化客户合作形成强粘性,以确保在未来的行业竞争中持续保
持先发优势。
5、关税政策变化对公司业务发展的影响及公司应对措施?
答:面对全球贸易环境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公司高度重视并将其视为市
场格局重构的战略窗口期,围绕“攻守协同”策略实施系统化布局:在国
内市场,公司重点聚焦乘用车涂层材料领域,依托深厚的技术积淀和针对
性营销策略深化国产替代进程。根据《涂界》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乘用车
领域涂料市场外资品牌市占率长期超 80%,特别是在乘用车车身涂料市场
外资品牌市占率更是超过 90%。基于供应链自主可控的战略意义及成本优
化考量,乘用车领域涂料市场国产替代正当时。在国际市场布局方面,一
方面,越南工厂的战略价值逐步显现,目前已实现本地化生产和供应;另
一方面,位于美国本土的技术与服务中心项目建设正有序推进,该中心建
成后将用于新型功能型涂层材料的研究与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