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工科技:2025年4月16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公告时间:2025-04-17 21:34:14
证券代码:000988 证券简称:华工科技
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编号:2025-03 日期:4 月 16 日
投资者关系活动 特定对象调研 分析师会议 媒体采访
类别 业绩说明会 新闻发布会 路演活动
现场参观 其他
参与单位名称及 1、嘉实基金 刘杰、孟丽婷、李远山;
人员姓名 2、博时基金 肖瑞瑾;
3、南方基金 葛树名;
4、景顺长城基金 程振宇;
5、海富通基金 吕越超;
6、易方达基金 周洋;
7、工银瑞信 刘展硕;
8、Broad Peak Investment Advisers Pte Ltd 黄志军;
9、银华基金 薄官辉;
10、 招商理财 梁爽;
11、银河基金 王加煨;
12、 太平资产 邵军;
13、 宁银理财 邵萱;
14、 建银国际 谭运波;
15、 上海盘京投资 陈真洋;
16、 上海瀚伦私募 王柱峰;
17、 北京茂榕投资 吴晓斌;
18、 联润基金 夏军伟;
19、 三鑫资管 冯强;
20、 海汇投资 刘松;
21、 杭州合信投资 唐静;
22、 上海和谐汇一资管 范如铭;
23、 深圳景晟投资 陈小勇;
24、 深圳市恒泽私募 包夏茜、王宇飞;
25、 浙江期成投资 张涛;
26、 中信建投 阎贵成、杨伟松;
27、 中信证券 黄亚元;
28、 国泰海通 余伟民、于一铭;
29、 长江证券 赵智勇、黄天佑、罗悦菲、肖知雨;
30、 广发证券 李璟菲、范方舟;
31、 兴业证券 章林、许梓豪;
32、 华泰证券 王兴、高名垚;
33、 申万宏源 李蕾;
34、 光大证券 朱宇澍;
35、 民生证券 匡人雷、崔若瑜;
36、 天风证券 张建宇;
37、 招商证券 鄢凡、涂锟山;
38、 中泰证券 杨雷;
39、 中邮证券 傅昌鑫;
40、 开源证券 陈光毅;
41、 华创证券 胡明柱;
42、 国信证券 袁文翀;
43、 西部证券 陈彤;
44、 方正证券 徐凡;
45、 东吴证券 周高鼎;
46、 国融证券 王林;
47、 湖北高投产控投资 邝丽萍;
48、 证券日报 任凯林;
49、 证券时报 曾灿、刘茜;
50、 中国证券报 向勇、贾杰;
51、 上海证券报 吴静、荆淮侨;
52、 第一财经 周芳;
53、 价值在线 徐维、钟玉婧;
54、 东方财富 徐鹏飞;
55、 个人投资者 50 余人
时间 2025 年 4 月 16 日
地点 华工科技智能制造未来产业园(湖北武汉市洪山区东湖新技术开
发区未来二路 66 号)
上市公司接待人 1、华工科技 董事长/总经理:马新强
员姓名 2、华工科技 董事/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刘含树;
3、华工科技 董事/副总经理:熊文;
4、华工科技 独立董事:杜国良;
5、华工高理 总经理:聂波;
6、华工激光 总经理:邓家科;
7、华工正源 总经理:胡长飞;
8、华工激光 副总经理:王建刚;
9、华工投资 总经理:张丽华;
10、华工科技 总经理助理:李慧;
11、华工科技 总经理助理:夏勇;
12、华工科技 证券事务代表:姚永川
投资者关系活动 接待过程中,公司接待人员严格按照有关制度规定,没有出主要内容介绍 现未公开重大信息泄露等情况。
附件清单(如有)
附件:
投资者交流会议纪要
一、公司董事长马新强介绍经营发展情况及未来发展规划
2024 年,华工科技坚持以创新为可持续发展托底,积极开创增长机会、提升发展韧性、构筑差异化优势,交出了各种不确定因素承压下业绩持续向好的发展答卷,公司 2024 年度营业收入同比增长 13.57%,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 21.17%,
研发投入同比增长 23.73%,当年新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1 项,旗下 3 家企业入选
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项产品入选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
1、战略聚焦
华工科技围绕新能源、数字赋能、船舶等赛道积极布局,以国内大循环为基本盘,通过“技术自主+场景深耕”提升全球竞争力。
感知业务围绕应用场景的拓宽,持续完善传感器族谱体系,在已有的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产品的基础上,开发了温压一体传感器、冷媒气体传感器、车载感知集成传感器、PTC 热管理集成模块等新产品,进一步提升在家电、新能源汽车、储能、光伏领域的市场占有率。全年实现营业收入 36.7 亿元,同比增
长 13%,净利润 5.9 亿元,同比增长 23%,其中 PTC 产品收入 22.68 亿元,同比
增长 11%,NTC 产品收入 13.26 亿元,同比增长 16%,综合毛利率方面,公司
近三年持续提升,2024 年达到 25.7%。
联接业务牢牢抓住 AIGC 市场机遇,数通产品快速迭代,产品矩阵快速补齐。硅光、相干、LPO 光模块取得多项进展,公司在 AI 领域的产品能力逐步迈入第一梯队,持续扩大国内头部 AI 客户交付份额,获得全球头部 AI 厂商正式投标机会,全年营业收入同比提升 24%,产品结构中光模块占比超过 90%,其中数通光模块占比达 60%,数通毛利率也实现提升。
智能制造业务抓住船舶、新能源、半导体、工业转型升级的结构性增长机会,沿着“装备智能化、产线自动化、工厂数智化”的差异化竞争策略,结合 AI 技术的发展,持续发展软硬一体化的竞争实力。全年实现营业收入 34.9 亿元,同比
增长 9%,净利润 4.2 亿元,同比增长 18%,其中智装事业群收入 15.5 亿元,精
密事业群收入 13.12 亿元,智能制造事业总部收入 5.11 亿元,毛利率均维持行业较高水平。
2、融合共赢
华工科技探索以产业联盟、创建联合实验室、股权投资等多种方式,与高校、科研院所、头部企业开展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高校建立了深层次、多样化的合作路径,与消费电子、汽车、工程机械、船舶、重工、家电等头部企业客户建立战略纵深,形成百余个行业样板点、标杆案例。
子公司华工投资形成“直投+科创天使+创投基金+产业基金”组合的多层次投资矩阵,围绕产业链上下游投出云岭光电、华日激光、超擎数智、科阳半导体、长进光子等多家与公司发展有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协同价值的科技企业,通过专业化、市场化运作,不断壮大产业生态圈。
3、抢抓机遇
华工科技建立了前瞻性的全球化布局和持续深入的供应链体系,一方面将通过对创新的压强式投入,持续卡位核心技术赛道,将国产替代红利积极转化为“行业引领能力”,进一步拓展成长空间,加速推进全球化经营,海外生产基地完善生产工艺,全面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提升产能;引进当地合格供应商,控制成本,落实原产地要求。另一方面牢牢把握“全球产业升级,产业结构性发展机遇”,公司三大核心业务将受益于 AI+催生的新场景、新应用市场机遇,打开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4、压强未来
通过高能级的创新、全球化经营战略的推进,促进销售收入、净利润等核心经营指标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坚持“压强投入,积极发展”,一方面现有核心业务继续开发新产品、新市场、新领域,拓展成长空间,明确新的产品定位——“全球首发,行业领先,专精特新”,另一方面积极布局新的领域、赛道,加大研发投入,形成“技术驱动为主,市场牵引为辅”的新共识促进公司持续发展,敢想敢干,积极开发首发产品、行业领先产品,支撑公司中长期发展。
二、交流问答
1、公司校企改制意义重大,阶段性成效显著,未来还有怎样的制度性安排?
答:2021 年,华工科技企业改制给公司带来了许多新变化,解决了决策效率问题,建立起经营管理层、核心骨干与股东利益一致的治理架构。改制之后,公司一是更加重视科技创新,二是加大“高精尖缺”人才、高素质研发人才引进,三是加强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四是重视产品力打造,五是持续推进全球化经营战略。改制阶段性成效显著,为保障公司可持续快速发展,有以下几方面的制度安排:
(1)保持第一阶段的治理架构和机制,确保核心团队成员的稳定,构建良好的治理保障。
(2)公司拟回购部分公司股份(3-4 亿元),用于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或股权激励,激励对象为青年科技人才、高潜员工,以激发其创新潜能,并保障其稳定。
2、2024 年公司研发投入实现 23%以上增长,研发投入主要用在哪些方面?公司如何优化创新体系,实现产品首发与前沿探索?
答:公司 2024 年研发投入同比提升 23.73%,占收入比例达 8.48%。公司的
研发投入方向,一是研发的硬件建设实验平台及研发中试基地建设,公司以中央研究院为抓手,深化创新链及产业链融合,聚焦专精特新产品研发,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高水平建设实验平台及中试基地。二是研发人才的投入,公司着力提高人才引进、培养质量,加大研发人员引进力度,通过高密度人才储备推动高质效创新能力。
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优化创新体系,形成“技术驱动为主,市场牵引为辅”的新共识促进公司持续发展,着力加强前沿性技术的识别、储备,在极限制造、6G、星际通讯、人工智能应用等领域积极探索,开发出更多“全球首发、行业领先、专精特新”的产品。此外持续拓展,一是依托中央研究院汇聚国内外光学、材料、机械、人工智能领域的资深专家,同时整合国家、地方实验室、科研机构、高校、行业头部企业资源,构筑底层技术和产业生态,推动与未来产业契合的前沿技术探索;二是通过旗下投资公司以直投、科创天使基金、产业基金等形式,以“填空式”投资关注“产业链最上游、价值链最顶端、技术体系最底层”的
硬科技领域,将创新的活跃要素充分聚集起来。
3、面对美国“对等关税”的推出,公司对于行业未来的展望怎样看待?将会作出哪些具体措施积极应对?公司全球化布局如何?
答:公司经全面评估,“对等关税政策”对华工科技来说机遇大于挑